勤书网 勤书网
登录 | 注册

正在阅读> 苍梧谣> 章节目录> 第一百零三章 迦叶寺(5)

选择阅读主题:

第一百零三章 迦叶寺(5)

作者:贺兰山缺 | 发布时间 | 2016-12-24 | 字数:3004

我曾经问过住持:“怎么能够猜透人心?”

住持说:“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可是我没听懂,所以就这么过去了。

我只是点点头,朦胧中仿佛觉得自己懂了什么,可是却又什么都没懂。

将佛陀的真理之光,像稳如泰山似的普照大地,流传于无穷的未来,具有这种人格的,在当时的教团中,实在没有一个比他更适当的人选。

从结集三藏的第二天起,由阿难陀诵经,优波离诵律,再由诸长老将所诵之经、律检讨修订。所谓第一次结集三藏的神圣大业,就这样的顺利完成。

我们能承受佛陀的甘露法雨,我们能拥有如大海之多的圣典,我们得感谢大迦叶尊者![

一天,在灵山会上,大梵天王以金色菠萝花献佛,并请佛说法。

可是,释迦牟尼如来佛祖一言不发,只是用拈菠萝花遍示大众,从容不迫,意态安详。

当时,会中所有的人和神都不能领会佛祖的意思,唯有佛的大弟子——摩诃迦叶尊者妙悟其意。

迦叶破言为笑。

于是,释迦牟尼将花交给迦叶,嘱告他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椠秒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转之旨,以心印心之法传给你。

释迦牟尼佛祖在大庭广众之下,像这样一言不发,只是带在和他那不动生色的微笑,从容不迫,宁静安详,其中微妙究竟何在?

其实,释迦牟尼这里所传示的,正是一中无言的心态——一种至为安详,静谧,调和,美好的心态,这是不呢国内用任何语言和行为来打破的。

这种心态纯净无染,无欲无贪,坦然自得,乐观自信,无拘无束,不着形迹,不可动摇,与世长存——即所谓“真如秒心”,亦即“普照一切、含藏万法”的根本佛法——正法眼藏之所在。

所以迦叶与佛祖在灵山会上心心相印,仅只拈话微笑而已,没有任何其他的表示,但一切尽在不言中,此时无声胜有声。

而释迦牟尼最后对迦叶所嘱咐的话,也正好是对这种心态的最好证明。

我其实也时常在想:世尊拈花,为什么那么多的尊者都是默然,而唯独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了呢?

灵山大会,或许不是每一个佛者都能有幸参加的,或许也不是每一个佛者都愿意参加,但不管怎样迦叶去了,并在众人默然的时候却天真地笑了。

世尊看得明白:众人的默然只是把佛当作了佛,只有迦叶尊者没有。

众人都是在想如何才能使自己成为佛的时候,只有迦叶尊者没有,所以众人失去了佛,迦叶尊者却得到了。

我想世尊的拈花就是在告诉众人他心里佛的样子吧,佛就是拈花一笑,佛就在拈花一笑中。

这一笑之后,许多的花都开了……

笑有多种,迦叶尊者的笑才是真正的笑,平静的笑,会心的笑!

想得道的人失去了所想,不想得道的人却得道了,这是因为道不在于手,而在于心。

拈花一笑的不仅仅是佛,生活也是这样,很多东西并不是我们都能得到的,关健是我们如何去摆放自己的那颗心?

当别人收获果实的时候,我们收获祈祷;当别人收获成功的时候,我们收获喜悦,生活也就如拈花一笑了。

生活是春夏秋冬的四季,有阳光也有黑夜,有红花也有枯叶,有成长的希望也有岁月的烦恼,但这一切都将会是生命难得的过程。

人生这短短的几十年,相对于浩瀚的宇宙来说,实在是短之又短;活着这颗脆弱的幼苗,相对于生命生生不息的轮回来说,实在是微不足道,我们又如何能默然相对呢?

我们不是迦叶尊者,也不想都能成为迦叶那样的圣人,但我们却要有一颗拈花一笑的心。

有了这颗心,我们就能从容地去面对生活的风雨和坎坷泥泞。拈花一笑,这是一份内心的平静与从容,对世间的一草一木的关爱和对生命或喜或悲的大彻大悟。

名利的得与失,荣耀与无闻相对于生命短短的几十年来说,已经不算得什么,唯有希求一份内心的平静与从容吧。

我们与众僧的默然,其实不过是一种对身外之事的放不开或不能释怀的想要达到,面对世尊那份众望所归的光环,一种急不可耐的想要得到的达到,对虚荣的达到。

这就是我们的名和利,生活的花朵和果实,权和财的放不开或者说是不能释怀。

生活有太多的负累,自己的、别人的、想要不、不想要的一切慢慢组成了生命或深或浅的足迹,一路走来,甘甜与酸苦只有自己才能真正体味!

但我们却过多的视而不见,我们过多留意的却是那些别人的眼光,别人的品头论足,更多时候我们也只是众僧默然之后的默然。

生活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希望,还会有更多我们无法预料的不如意;但生活也不会总是不如意,也还会有很多美丽的向往。

明天的阳光会是新的,照亮我们的家,还有清脆的鸟鸣,吹着生活闪光的号子。

也许明天还有风雨,明天的明天还有霜雪,明天的明天的明天还会有意想不到的阴霾,但要相信阴霾过去了的那些明天,一定就是阳光明媚的日子了。

明天,总是新的,但明天的心情却不一定会是新的。

心,就地天地,要有多高就有多高,要有多大就有多大,但心不过只是尺寸而已!

那么多的花朵总是看不完的美丽,但不是所有的美丽都能够开出灿烂的花朵,心就是蝴蝶,永远采不到那朵能够满足的心蕊。

心的停止不下的欲望就是我们深深的默然,即使我们的花朵已经是一座花园的标本,还会有更多的花园在等着那份忧郁的默然,默然之后的默然。

拈花一笑,常在明静止水之中;拈花一笑,常在淡若无味的不经意中,懂得了这份内心的空彻之后,拈花一笑才能真正地破颜而出……

如来拈花,迦叶微笑!灵山会上千万大众,唯迦叶一人一笑而得。

何以故?

唯迦叶一人大乘菩萨根基是也。

猪小妹莫非是迦叶菩萨乘愿再来?

比灵山会上千万大众根机还要高?

然,悟后起行修道,万劫苦行方证无生。

您只是有解无行,画饼不能充饥,离证道五眼六通,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佛果,尚差十万八千里呢?

那提迦叶曾经云游四方,向人们宣传佛祖的伟大,他常常用手指着胸口说:“佛就在人的心中。”

有一次,在那提河边,迦叶遇到一帮强盗,强盗将他团团围住,逼迫他交出钱财。

迦叶对他们说:“我没有钱财,只有一尊佛像。但是我无法拿给你们,因为佛在我的心中。”

强盗头子说:“你说自己心里有佛,我们才不相信呢,除非你能让我们亲眼看到。”说完拿起尖刀逼近迦叶。

迦叶对强盗说:“我可以给你们看,看完你们要答应我,如果我的心中真的有佛,你们就放下屠刀,皈依佛祖。”

说完,迦叶接过强盗的尖刀,在胸口划开一道口子,他用两手分开皮肉,露出心脏。

在心脏的中央,果然有一尊佛安放在那里。

强盗们看了非常害怕,一起跪在地上膜拜,嘴里不停地告饶。

迦叶用手合拢伤口,在胸口揉了揉,皮肉立刻完好如初。

强盗被他的法力深深折服,发誓诚心皈依,追随迦叶学习佛法。

那提迦叶开胸示佛,显示了他对佛祖的一片赤诚之心,因此,那提迦叶又被世人尊称为“开心菩萨”。

《维摩诘经•文殊师利问疾品》中,文殊菩萨问维摩诘居士:“你害了什么病,怎么会害病的?”

维摩诘说:“一切众生,从痴生爱,故生了病。众生既害了病,所以我也害病;如果一切众生的病痊愈了,我的病也就好了。为什么呢?因为菩萨是为了众生而入生死,如果众生得离病苦,菩萨自然无病。”

诸佛菩萨,能与众生的心相通,众生却无法知道诸佛菩萨究竟对众生做了些什么?

唯有有了相等体验的人们,始能互相了解,而且只要一扬眉、一瞬目等的小动作为暗示,就代表全部的感受,完成了彼此的沟通,这便称为“以心印心”,心与心相应了。

否则,彼此无法对流,仅是单向通行罢了。

准此而言,禅者的悟境,虽不是人人可得而经验的,人与人之间,乃至人与众生之间,由大而小,由著而微,总会有若干相通、相共、相同的事情和经验状况吧?

所谓同舟共济,我们同居地球、同吸空气、同饮食、同取暖、同求生、同畏死,算一算,相同的地方太多了。

民胞物与,以及同体大悲的心怀,为什么就体验不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