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白茅岭岁月是云鹏一生中最最黑暗、最最充满了苦痛挣扎的一段经历。
白茅岭农场,全称是“上海市地方国营白茅岭农场”,位于安徽广德、郎溪两县交界处的丘陵地带,1956年初建时叫“上海市皖南白茅岭农场”,那时主要收容游民、孤老孤儿和流浪儿童,1958年开始收容劳动教养人员。
那是交通不便、人烟稀少的所在,云鹏被送去的时候,就先是火车,再是汽车,又是轮船,又是步行地一番折腾,才终于到达目的地。名称是农场,其实就是一片荒山野岭,云鹏到的时候本是仲春时节,可天空灰蒙蒙的,风吹过便卷起漫天尘土,迷得人睁不开眼睛。
初到白茅岭,云鹏的心中依旧充满了不甘,仇恨和怨怼常常像毒蛇啃噬心灵,让他整晚整晚睡不着觉。而残酷的生存环境对身体的折磨来得更加直接,更加简单粗暴。几个人挤在低矮狭小的三角棚里,没有电灯,没有自来水,但是有跳蚤、有毒虫、有蛇,每天起早贪黑地在野外劳动,饱受风吹日晒雨淋之苦。农场建立没有几年,粮食还不能自给,作为劳教人员的伙食状况会怎样,可想而知。这种生活,真正像孟子总结得那样贴切,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云鹏迅速的消瘦下去。
即便如此,云鹏还是写信给家里,报了平安之后,反复叮嘱所有人都不必来看他。他知道,如果家人来看到他现在的情形,只会感到伤心难过,所以他宁愿自己咬牙承受一切,忍受思念故土亲人之苦。
云鹏的家人对于这件事,除了感到震惊之外,便是无奈了。在他们的心目中,云鹏自然不是坏人,但事情的真相如何,他们并不清楚,虽然兰女向他们都解释过,但他们依然多多少少有些疑惑。接受劳教,毕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云鹏不让他们探视,大概也是面子上过不去吧。而兰女呢,她正深陷在自责中,不敢再出头露面去接触云鹏了,就算她想去探访,她又该以什么样的身份前去呢?所以,她只是偶尔寄些牙膏、毛巾等生活用品给他,而只有这种时候,云鹏的那段灰暗岁月才有了少许的亮色。
日子虽然难熬,但时光最是匆匆,倏忽五年已过。水深火热的劳动改造磨砺了云鹏的意志,锤炼了他的身体。他捱过了三年自然灾害,捱过了疾病带来的生不如死的痛苦。饥饿和疲劳往往是治疗心灵创伤的特效药,人的本能要求先解决温饱问题,再考虑精神追求。于是,云鹏在日复一日的艰苦生活中,心情反而慢慢平静了。他抛却一切杂念,变得沉默寡言,有时整天都说不上一句话,只是埋头干活,像一头任劳任怨的牲口。内心深处,他仍有期盼。
除了身体的改造,思想上的改造也没有放松。云鹏没有正儿八经地上过学,不过解放初期的扫盲班倒是上过,那时还挺认真地学过识字,虽然掌握得并不熟练,因为很少动笔,写起来速度也很慢,但总算在接受思想教育的时候,能够写写记记,不至于像那些目不识丁的人,傻愣愣地干坐在那里,而且记下的东西日后也能翻看翻看。要交流发言的时候呢,也能把自己想说的内容先梳理一遍,在纸上列出个一二三四来,这样说起来也显得有条理,不会丢三落四。
后来,鉴于云鹏在农场的表现较好,以及他本身的演戏经历和特长,他被调到了白茅岭农场文工团。云鹏有演出任务,主要是带几个徒弟学戏,云鹏没想到自己与戏剧的缘分还没有断,之前在志成淮剧团的那些工作经验又派上了用场。这一待又是三年,忽然有一天农场场部通知他,可以叫家人来领他回家了。
云鹏进白茅岭的时候是43岁,正是年富力强、潇洒俊逸的壮年男子,而出白茅岭的时候是51岁,已是两鬓斑白、干枯憔悴的初老男人了。艰辛的岁月在他的额头、脸颊和眼睛上都刻下了深深的痕迹。流逝的时间是无法回头的,但至少,他可以回家了!
是邵维堂来领他回家的,邵俊才已经过世,他没有等到与云鹏重聚的日子。
云鹏将来时的路倒着走了一遍,在那些交通工具上颠簸着的时候,云鹏思绪万千,无限感慨。对于离开白茅岭,他曾日日期盼,可当这一天真的出现在他面前,他竟有些恍惚,不知是真实还是梦境了。他人生中那么一大段时光就这么过去了,留下了些什么呢?
曾经刻骨的仇恨随着时间的流逝已经烟消云散,不断接受的思想教育也让云鹏的觉悟有所提高,新社会新风气,他该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和面貌去迎接未来的生活。过去的,就让它如烟般飘散吧!失而复得的自由,是多么珍贵啊,他不会再鲁莽地失去它了。可是,虽然获得了自由,云鹏却失去了工作,他不可能再回到原来的剧团,也没有其他的剧团愿意接收一个劳教过的人。
兰女安慰他,日子再难,总能熬过去。是的,经历过白茅岭岁月,云鹏已经无所畏惧。那时的兰女也已经彻底离开了徐步祥,与云鹏正式办理了结婚手续。她不能再让云鹏背负“生活作风不好”的罪名,她说服了自己的母亲,用三百五十元钱与徐步祥、与过去的生活做了个了断,获得了另一种意义上的自由。
小书凤已经出落成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正在念初中。课余时间,她帮助母亲做些剥瓜子仁、糊火柴盒的外发加工活儿,常常要做到夜深。生活虽然清苦,但也有很多平凡的快乐。虽然云鹏离开的时间很长,但小书凤一直惦记着那个宠爱自己的阿爸,心心念念盼着他回来同她和母亲一起生活,现在终于愿望成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