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梦碎铁骑> 章节目录> 第一百零九章 大金新秩序
第一百零九章 大金新秩序
从去年年末的那场未遂叛乱开始,大金国上上下下所有的人们,甚至包括那最为底层的百姓们,都感觉到了这个本已开始走下坡路的帝国开始了某种意义上的变化。
感受最为贴切的,便是那原本到处横行的各种女真贵族以及那些贵族家里的膏粱子弟们,现如今基本上在各个州府已经绝迹了。
中都城里已经杀的人头滚滚,那些平日里趾高气昂自觉高人一等的权贵们,等到那被拖上行刑台的那一刻,他们也会哭泣,也会求饶,也会涕泪连连。
一颗颗大好的头颅被硕大的鬼头刀一刀看下之,刽子手们连看都懒得看上一眼,直接拽着脑袋上那颗女真特有的小辫子,直接扔到一旁的竹筐里。
那是要准备着一起送到城外的万人坑里填埋的,管你什么位高权重还是平头百姓,到最后还不是一样的归宿。
朝廷中枢缺少的那些个位置,全部都被巴图一路带过来的那些年轻小伙子们所填满了,蒙古部的做事风格开始在整个大金国的官场上涤荡起来。
一切都要求以数据来说话,做事严苛,井井有条,一切都被安排的满满当当,计划条目一清二楚。
可是这种改变又哪里是女真那些泥腿子们能习惯的,种种非议在各个州府开始酝酿,只是因为年末的那场未遂叛变一下子将权贵们的脊梁骨给戳断了,现在的他们已经丧失了与朝廷斗争的勇气了。
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当那些非议者在骑着高头大马的火枪兵们押解下,中都城里皇城外的那个巨大的广场已经被改造成了专门的行刑场地,无数的官员们饮恨于此。
改革付出的是阻碍改革者的鲜血,强大的暴力机构有力的保证了陈大伟的意志在大金国的这片地盘上得以顺利实施推广。
所有不信邪的人已经去了九泉之下,而正在进行的改革却以豪迈的步伐继续向前推进着。
无数的物资从楚州那边被装上了巨大的海船,带着大量的工匠,直达北方。
在永定河的入海口位置,也就是后世天津口岸,一座巨大的码头在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后终于建城投入使用了。
海船转运过来的物资会在这里用内河运输的平底船进行转运,然后顺着水路送往中都城。
大金国内现在到处开工的工地上,需要无数的物资来朝着里面填充,那一座座正在建设的矿山上,有着无数的民众满怀欣喜的日夜不停的挥舞着手中的榔头,搞头,挖掘着地下的矿藏。
原本生活的猪狗不如的他们,在新政带来的光辉之下,人生终于第一次可以吃饱肚子,家里的妇人孩子们也终于可以穿上暖和的衣服,而且那孩子竟然可以在学堂里读书识字,这一切仿佛梦幻一般的让他们一时间有那么一丝不真实的感觉。
就算是身处在社会最底层的普罗大众,他们也有着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与愿望。在女真的铁蹄之下,那几十年的非人生活,已经差不多将他们生活里所有的希望都已经踏碎了一遍又一遍。
当那他们日夜期盼的美好生活降临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的时候,感恩的心态蔓延在社会最为底层民众们身上。
巴图率领下的领导团队,每日里忙碌着所有大大小小的事情,在这个通信基本靠吼,交通全部靠走的时代里,一条政令的传达与有效执行,考验的就是这个帝国的官僚系统。
由中都城通往汴京的铁路已经分段开始施工了,这条横贯南北的交通大动脉主要是为了解决朝廷中枢与南方的沟通联系问题。
这条铁路在建设过程中需要穿越数条大河,在这个时代里,连水泥路都算是顶级基础设施的情况下,想要修建跨河大桥这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
伟大的蒙古部小伙子们,率领着中原各地的百姓们开始以愚公移山的精神一点一点的克服着沿途所有的艰辛与困顿险阻。
好在这一路大部分都是平原地带,没有什么隧道建设,最为困难的也就是几条大河需要征服。
京兆府路那边的跨黄河大铁桥都已经建成通车了,更何况中原地盘上的那一点宽度的小河流。
只是当初的京兆府路因为距离九原城特别的进,所以各类物资运输非常之方便。
而现如今的这条铁路,被陈大伟取名“京开铁路”的大工程,光是一个物资运输就已经让格格木率领下的铁道部快绝望了。
京兆府出产的铁轨在装船以后从汉水出发直达汴京,在黄河北岸修建的一座码头上卸货以后,继续回转京兆府往来运输。
倒是那水泥,在汴京附近已经兴建起了大型的作坊开始烧制,九原城内的钢铁厂已经制作好了数个蒸汽机运输过来,配套的球磨机也已经开始投产,有力的保证了这一段铁路的建设。
被发动起来的民众,在工地上每天做完事情以后都会领取到当天的工钱,可以选择朝廷发放的宝钞,也可以选择领取米面或者棉毛布一类的物资。
社会稳定的五大基石:劳有所得,住有所居,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在短时间内,巴图能给那些以及习惯了被欺压的民众带来改变的只有那第一条,当劳动的所得被尊重以后,民众们会去主观自主的劳作,用自己的双手改变和创造他们自己想要的新生活。
凭借着遍布各地的富民百货商行,大金各地的“义学”以雨后春笋一般的速度建立了起来,三四间房屋,一套规模不大的院落,就可以很好的解决教舍的问题。
而百货商行里的那些伙计们,则开始客串起了为人师表的重任,教导起孩子们学问来。
这个时代的孩子们,七八岁开始便会帮助父母做一些家务,等到那十来岁的时候,他们已经开始跟随着父母一起下到田地里开始劳作了。
想让那些父母们同意自家的孩子去义学里读书,这可是一件让人头疼的事情,有钱人家的孩子自然会有私塾先生去教导他们,没钱的穷人家里,则舍不得放开一个小大人一般的劳动力去读书。
而百货商行都是开设在那些人员相对集中的城镇以及县城里,那些位置偏远的乡村都只有每月固定的那么一趟游商行走过去一趟而已。
巴图在毫无办法之下,将这里的一切写信给了陈大伟,向他尊敬的师长请求指点迷津。
汉人们的思想与蒙古草原上游牧民族的想法自然不可同日而语,农耕民族更多的是追求着安逸的生活,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生几个儿子,将来养老用。把自己的篱笆扎的紧紧的,防止外来的一切打扰。
而游牧民族更多的是喜欢不停的征服,游荡,冒险,他们天生就具有着冒险与探索精神,所以两个民族的人民在对待孩子上学方面的态度真的是有着天壤之别。
陈大伟早就看出了这样的问题,他原本想看看巴图在那边会如何解决这个大矛盾,以他对巴图的了解,最后多半还是会将问题给送到他的桌案之上。
其实汉民族一直以来,不管是庙堂之上的那些大人和权贵们,还是那些底层的百姓们,他们其实并没有什么信仰之类的东西。
实用主义是汉民族最为精髓的民族精神,不管你是哪里来的什么个宗教,只要来到汉民族的地盘上,最后都会被同化掉,彻底的汉化。
对付这种实用主义精神至上的民族,其实办法多的很,最为简单的就是让他们可以看到立即就可以拿到手的利益,在利益的驱使之下,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回给巴图的信是由任云儿代笔的,原本她是想洋洋洒洒的写上一大堆的高深理论与精神来开拓一下她弟子们的思维来着的,后来陈大伟觉得那样一来的话效果不一定会有多好。
最后干脆就给巴图回复了“钱粮”两个字,让那小子自己慢慢的悟去吧。
那些个汉人们不是舍不得自己的孩子去上学嘛,不是担心家里会损失一个小劳动力嘛,那个简单的很,现在大金国的财政收入已经从原本的农税开始渐渐的向商税转变,那么这样一来的话,只要家里有孩子在“义学”里读书的,每年可以给他们家里适当的抵消一点钱粮税赋。
这样一个原子弹祭出来以后,大金国地盘上的那些底层百姓们还不一个个都疯掉了。
读书识字的好处他们懂不懂?这个肯定不用问,是个人都明白其中的道理。他们想不想让自家的孩子读书?这个肯定也是不用问,傻子都知道会是个什么答案。
现如今,朝廷开始掏钱大办“义学”,不光读书不要钱而且还是间接的给你钱粮,有这等好事,傻子才不愿意呢。
可以想象得到,“义学”接下来即将会在大金国的地盘上掀起一顿何等的狂风暴雨。
只是,最后陈大伟没忍住,还是给巴图写了一封短信,在信中,陈大伟规划了一套“义学”的规矩,学堂里老师们的来源肯定是从百货商行那边借调一些蒙古部自家的伙计,那么剩下的就是一日三餐负责给孩子们供应饮食的事情。。。。。。
效仿部落里的学校制度,在大金国想来应该不是什么问题,只是这个也要防范有心人利用朝廷的这个善举而从中作梗什么的。
必定这个办理“义学”可是花费了蒙古部大量的银钱下去的。如果被那些有心人利用了,最后的损失还是需要部落来承担。
具体的事情说起来也比较简单,无非就是在学校的孩子们会用淘汰制去将那些不好好学习的孩子们淘汰掉,而且关于“义学”里的孩子们,将会建立起一套属于他们自己的学习档案,而且这个档案将会跟随着那些孩子们一起,以后不管他们在社会上最任何事,只要他们想利用“义学”教导他们的只是去谋生,那么就需要出具这个档案。
既然事情已经开始行动,那就要从源头开始规范管理,既然花费了大量的银钱进去,那么就要培养出像样一点的人才出来。
在这个时代,陈大伟是真心的感慨着,人才难得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