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景珍泪> 章节目录> 第十二章-春末一日的帝师遗恨
第十二章-春末一日的帝师遗恨
光绪二十二年,中秋节。
转眼,又一年到来了。今年的中秋节,由载湉,珍儿,瑾儿,喜子,以及荣寿公主和其他的宫女太监一起度过。今年的中秋节和往年的一样,还是在颐和园里面办。
自从去年珍儿受了褫衣廷杖的刑罚之后。她深深的体会到,自己的载郎并不是她所想的那么高高在上,那么的权倾天下。自己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让载郎感受到温暖,也给予他更多的帮助。
她知道,载湉心里是有理想,想要成大器,想去如自己心中的志的。载湉心里有那种,要有忧民之心,必先有忧民之意的想法。
现在,颐和园内,依然是张灯结彩。现在,所有的人,在吃着团圆宴。
大殿内,皇太后笑了笑道:“时间过的真快啊,又一年的中秋节到了。记得当初,还是我和慈安带着皇帝过,现在有了你们,果然变得很是热闹啊。”
载湉一笑,三位妃子也是黯然笑笑。这时候,一直站在皇太后身边的荣寿公主走了出来,道:“我想起了一件开心事,不妨说出来给大伙听听?”
皇太后一惊,道:“哦?来闺女,好好给咱家人说说,到底是个什么事啊?”
荣寿公主笑道:“五年前的中秋节,喜子陪皇额娘过的时候,皇上看见了,还害羞来呢。”
皇太后一听果真乐了起来,可是,珍儿一听却转过了头,喜子和载湉也低下了头。
荣寿公主一看,立马说道:“是我失言了,反倒惹着大家不高兴。”
皇太后看着她,道:“你没有失言,当年的往事却是事实,而如今的形势,却是人的力为,怨不得任何人。”
荣寿公主不说话了,这时候,珍儿拿起杯子喝了一口茶,皇太后看了她一眼,似乎想起了什么事,道:“珍贵人啊。”
珍儿立马站了起来,这是皇太后第一次点名问话,道:“臣妾在,皇额娘有什么事吗?”
皇太后道:“一年前,把你和你姐姐降为了贵人,我也是依照祖宗家法来办,你没有怪我这个老太婆吧?”
珍儿摇头,皇太后继续道:“没有就好,一年了,我见你也挺听话的,在这一年里并没有做一些不好的事情,这样吧,趁着今日中秋佳节,就把你和你姐姐,复升妃位,如何?”
载湉突然抬起了头,道:“这,皇额娘?”
皇太后笑道:“怎么?不愿意?”
载湉摇头,道:“既然是皇额娘....呃,既然是亲爸爸说的,那儿子就下旨。”
皇太后点头,载湉对珍儿笑了笑,真可谓是,红颜粉黛惹君怜。
.............
中秋晚宴结束以后,一行人回到了紫禁城。本来是要看戏的,可是由于戏班子有人生病,只好作罢。珍儿正准备回到自己的景仁宫,突然被载湉拉住。珍儿不解其意,道:“载郎?”
载湉握住珍儿的手,笑了笑道:“今日别回景仁宫了,跟我回养心殿住吧。”
珍儿欣然同意,笑了笑,和载湉走进了养心殿。
暖帐内,珍儿深深依偎在了载湉的怀里。载湉用手楼着她,亲了亲她的额头,道:“珍儿,我今晚好开心,万万没料到皇额娘会把你复妃。依她的性格,这真的很难得。”
珍儿在载湉的脖子深处蹭了蹭,道:“我也没有想到,刚才在宴会上,我本以为是皇额娘要批评我呢。”
载湉笑了笑,道:“只要有你在,我很开心。如果有机会让你听听我十几年前的事情,不知道,你会不会为了我流眼泪。”
珍儿把手伸了过去,紧紧楼主了载湉的腰,道:“只要载郎想讲,珍儿就听。”
载湉疼惜地抚摸着珍儿的脸,随后龙腾翻身,将娇妻压在了身下,吻了上去。就在这爱意缱绻的时刻,珍儿感觉到,身上的那个男子,有了些许的变化。自己的脸上,滴下了一滴泪水。是载湉的,他流泪了?
珍儿不知道为什么,总感觉这个自己深爱着的男子有着千千万万的故事想让她知道,她伸手拾去载湉脸上的泪水,随后紧紧抱住了他的腰,挪动了一下,在他的脸颊下亲了一下。那男子似乎有了触感,紧紧把珍儿往怀里带。
因为,有她在,他就好。
因为,有他在,她就好。
...........
时间一晃,又过了两年。
在光绪二十四年的一天,对于皇太后来说,这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一个春末的一天。但是对于载湉的师傅翁同龢,却是一生中最凄惨,打击最大的一天。载湉亲政没多久,皇太后就到颐和园去住了,很少回到紫禁城。
这一日早上,顾命大臣一样像往常一样,进去给皇帝请安问话。可是,正当翁同龢正要走进去的时候,载湉却发出了一句话:“师傅而不当进。”
这时候,所有的人都特别的不理解。在往日里,载湉都是让翁同龢先进去,跟自己的师傅闲聊了一会儿才叫其他大臣进去,可今日,反倒变了。变成了所以大臣进去,而翁同龢在门口等着。
翁同龢自己搬着椅子,在养心殿的门口坐着,等待着皇帝的再次召见。
不多久,大臣们都出来。奇怪的事,出来的人没有一个人理会翁同龢,没有一个人与他说话。翁同龢似乎已经意识到,等待自己的,一定不是什么好事情。
不多久,小李子走了出来,手上拿着一个圣旨,道:“翁同龢接旨。”
六十多岁的老人跪听宣读,小李子道:“帝师翁同龢,多年来对皇帝的教诲确实不错。而今皇帝成年已久,翁同龢有诸多的不雅之事。帝师有大不过行为,愧不可当。本该严查代办,但因其年岁已高,不宜受累。
着罢其官职,另其即日返回家乡,特谕。”
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说翁同龢犯了大错,罢了他的官职,从此他不再是皇帝的师傅,立即回到自己的故乡去。
翁同龢,这个六十多岁的老人如同受到了雷击一般瘫倒在了地上,但是无奈,只有接旨。
翁同龢心里清楚,这件事情绝对不是载湉的意思。自己从小就是载湉的师傅,对载湉的感情不说也知道是有多深。而能另载湉做出这样的决定的,只有皇太后。
翁同龢思来想去,只有一件事情可能使他得罪了皇太后。那就是,翁同龢支持载湉进行戊戌变法。
自从甲午战争失败后,载湉一直有励志图新,为国争光的想法。然而翁同龢便给他提出了戊戌变法这个法子,也就是说,翁同龢是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
由于戊戌变法牵扯到的事情太多,需要的人手也就多,于是翁同龢向载湉引荐了一个人,那就是康有为。
皇宫内,要说皇太后的眼线是很多的,尤其是在载湉的身边。比如说,他那个丑不拉几,性格脾气坏透了的隆裕皇后喜子,明显就是一个眼线。载湉想要戊戌变法的事情,很快就让皇太后知道了。
但是,令人诧异的是,皇太后并没有制止载湉这个想法,反倒觉得载湉有这种励精图治的念头很是欣慰。但是,既然皇太后不反对,为什么又将变法的核心人物翁同龢除去呢?
我之前跟大家分析过,有过一段时期,载湉很是依赖翁同龢,什么事情都跟他说,这让皇太后反而觉得载湉在疏远她。可能她怕万一下去,载湉会对翁同龢比自己还要好。这可能是她必须除掉翁同龢的一个原因。
载湉这个时候一心想要施行变法,甚至说出了以前从未敢说的话:“若是再不给我办事的权利,我愿退让此位,不做亡国之君。”
皇太后听了这话非但没有生气,反倒觉得这想法很好,实属意外。但是,皇太后一般同意什么事,都是有条件的。那个条件就是,如果你改革以后,让我失去了皇权下的权利,那我就要制止你,而且还有质押你。
不违背祖制,无损满洲权势。
也就是说,封建的皇权,我不允许有任何削弱。
但是,对于翁同龢,皇太后可能是怕载湉的措施会超出自己所操控的范围,所以必须要对载湉实施戒备。
当载湉知道皇太后命令他做出这个决定,下这道谕旨的时候,他的反应是:战栗变色,无可如何,惊魂万里,涕泪千行。
...............
翁同龢的打击的确很大,在这之后的第二天,这个六十多岁的老人早早就起来了。把帽子从头上拿了下来,跪在了载湉回养心殿必须经过的一条路的门旁边。
前一天下了雨,地上很湿,翁同龢就那么跪在那里,为的,就是希望能再看看自己一手带大的孩子。
一头的白发被风吹着....这个时候,载湉的车辇就来了,翁同龢远远就看到了一个队伍浩浩荡荡地走了过来。这个时候,载湉突然看到门旁边跪着的翁同龢,但是车辇来不及停下来,就这么从自己的师傅身边走了过去。
两个人只有目光对视,载湉一直回头望着那个老人,眼里说不出来的悲伤,这个从小教育他识字读书的恩师,如同第二个父亲一样的人,就此再无相见之日。在这一刻,看到师傅,六十九岁的老人在早晨冷风中跪着,
为的是看看自己,为的是给自己最后一个笑容,自己的心情很是不好。
转弯了.....那个笑容从此消失,但是却留在了自己的心里.....
可谓是:上回顾无语,臣亦黯然如梦.....
........
按照当时载湉的贴身太监回忆,当时载湉回到养心殿:寝食倶废,痛哭一场。
光绪三十年,也就是公元1904年,翁同龢在祖籍孤单的逝世,享年七十五岁。
随后,在翁同龢被遣回后。皇太后连续下了三道谕旨,这三道谕旨,每一条都是在规范载湉的变法
第一:二品以上的官员,先在皇上那谢恩,然后再到太后这里谢恩。
第二:任命荣禄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第三:太后和皇帝,将于本年秋,去天津阅操。命荣禄预备一切。
这下子,人们都明白,前面的方向了....
.........
当天夜里,小李子道:“请万岁爷的示,今晚去哪宫安置?”
载湉道:“摆驾景仁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