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书网 勤书网
登录 | 注册

正在阅读> 商道之无敌商业大亨> 章节目录> 第九十四章 崂山

选择阅读主题:

第九十四章 崂山

作者:血色沧狼 | 发布时间 | 2017-12-29 | 字数:3524

吃完早餐,上车之后,王浩宇没有再和陈磊纠缠刚才的话题,而是拿起了手机,查找刚才那名老者,留给自己的信息。

因为王浩宇觉得,刚才那名老者,能看透自己的修为,绝对不是一般的人。

所以,他就在网上,开始查找,崂山道观的一些信息。

王浩宇看到网上的信息,崂山是我国沿海的名山,主峰名为巨峰,也叫崂顶,海拔一千一百三十三公尺,是我国七大名山之一,位于山东半岛西南,青岛市区东部,距青岛约五十华里。山势涧壑曲折,山峦峭拔耸秀,奇石滚滚欲动,削壁徐徐而行。古柏苍松比老,秀竹奇花争妍,山海相连,云飞霞飘,形成一幅雄伟、生动的画面,崂山与内地名山相比,确实有它的独特之美,因此,《齐记》中有: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的记载。

山势涧壑曲折,山峦峭拔耸秀,奇石滚滚欲动,削壁徐徐而行。古柏苍松比老,秀竹奇花争妍,山海相连,云飞霞飘,形成一幅雄伟、生动的画面,崂山与内地名山相比,确实有它的独特之美。

崂山地处偏僻的海宾,深岩幽谷,二千年前就被某些方士、道人称为 “神窟仙宅”,传说崂山里不但住有神仙,还有吃了可以“长生久视”的仙丹妙药,历代不少有名的方士、道人、文人墨客都到过崂山,前来修炼、游览。如:邱长春、刘志坚、徐复阳、李白、苏轼、顾炎武等,他们留下了很多赞美崂山的诗文、石刻。

唐、宋时帝王好方术,修仙者已经视崂山为幽奥寻真之境,山中历代留传下来的 “仙迹”很多,道教在这里很盛行,崂山方园百里,道教宫观很多,有逾千年或数百年的道观。

崂山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道众均为道教全真派。根据《胶奥志》、《崂山志》等书记载,崂山道教庙宇不止九宫八观,峰前崖后,山坳涧旁还有很多小道庵。崂山道众常说: “崂山道观天上星,七真降临归正宗,若问宫观谁为首,老君峰下太清官。

神清官

创建于宋代,在该宫崎岖蜿蜒的路旁石上,有邱长春镌刻的 “访道山”、“游仙仓”等字;宫东岩石下有“长春洞”,相传元代邱长春曾在洞中修炼。洞旁刻“长春洞”三字,是明朝周鲁所题。

这时,王浩宇又看到,遇真宫建于元朝,有三殿,殿中神象都是元代彩塑,价值较高。玉皇殿上有块翘首鹤状巨石,上镌一洞叫 “仙鹤洞”。洞上有邱长春书“仙鹤洞”三字。洞旁有徐复阳墓,墓东有“舍身台”,台上有“炼魔石”,台东下面是一道深 ,名叫“摸钱涧”。这些古迹均为徐复阳所留。

明霞洞一块巨石构成,石上刻有 “明霞洞”三字,传说当初洞很大,清康熙年间一场雷雨,洞忽然坍塌,如今洞石大半埋在地里。“明霞洞”的西面有斗姆宫,是元代所建,明朝隆庆年间,道士孙紫阳重加修缮,洞西旁挺立的巨石上,刻有“孙紫阳修真记”,从洞后梯形小径而上则是“紫阳洞”,即孙紫阳的静养处。洞左侧有一小洞名:“三峰洞”,传说系张三峰所凿。

华楼宫创建于元泰定年间,天顺年间重修,宫右上有大石垒迭的峰顶,叫做 “凌烟崮”,崮南下为“山岩子洞”,洞中藏有元朝道士刘志坚的遗骨,洞门如今敞开着。据传说:洞口起初封闭,明万历年间,由于雷雨,洞门忽然开裂,洞中刘志坚的遗蜕完好如故。如今洞中刘志坚的遗蜕已失。洞旁石上镌“云虽子刘志坚永止门三阳洞”等字。云岩子是华楼宫的创建者,在宫中修行三十年,死后其弟子为他立了一座行状碑,叙述他苦修的经过,碑文是元大学士赵世延所撰,碑安置在宫中。

太平宫建于宋初,是宋太祖为华盖真人刘若拙敕建的道场,当时命名为 “太平兴国院”,又称“上苑”。宫内照壁上刻有“海上宫殿”四字,相传是敕建时所题。

上清宫简称上宫,也是宋初敕建,元朝大德年间,道士李志明,重加修整,邱长春在此留有不少石刻,庭中石上镌 “访道山及青玉案词”一首,另一石刻“上清宫”三字,宫西巨石上镌“鳌山上清宫”并诗十绝,在宫南还有邱长春墓,据元史记载,邱长春的墓在北京白云观,这里大概是他的衣冠墓。

太清宫是崂山宫观之首,与上清宫、太平宫同是来太祖为华盖真人敕建的道场。元明以来著名道士徐复阳、邱长春及其师兄弟、云岩子、张三峰等,他们踏遍崂山、讲经谈玄,年深日久,影响极大。

看到这些资料,王浩宇感叹道,果然是,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啊!

继续往下看去,太清宫在崂山道教庙宇中,是历史最久、占地最好,规模最大,道众最多,影响最深的庙宇,它坐落在崂山老君峰下,三面环山,一面临海,风景秀丽,《太清宫志》记载:西汉建元元年,由江西瑞州府张廉夫所创始,张博学才茂,仕至上大夫,因碍权贵,弃职入道,精研玄学,不涉世俗,后入终南山得师传道,后来邀游天涯,来崂山修茅庵一所,供奉三官大帝,名为 “三官庙”。癸卯年又筑庙宇供奉三清神象,改名为“太清宫”,始元二年委弟子刘方清等继续庙事,自回江西潜居三元宫。以后屡来崂山,云游东海诸名胜。

唐天佑元年,河南道士李哲玄东游崂山,至太清宫,与张道冲等友好,旋建殿宇供奉三皇神象,名叫 “三皇庵”。传说后周广顺三年五月李道士在都,逢亢旱无雨,灾疫流行,李符咒治病,于是有“神医”之名,朝野称颂,上闻,诏命祈祷得雨。敕封道化普及真人,遣使送回宫。

后唐同光二年,道人刘若拙,从四川来崂山太清宫访李哲玄,交谈默契,自修一庵名 “驱虎”,供奉老子圣像,潜修于中。宋建隆二年庚申,奉诏入都谈玄称职,敕封华盖真人,后奉敕回山,重修太清宫殿宇,四方士人闻风求道而至,华盖真人选弟子十余人,传授道要。后来华盖真人出游多年,复归太清宫静修。

金章宗昌明六年,道士邱长春、刘长生及其师兄弟五人,号称七真,由宁海昆嵛山来崂山,止于太清宫,讲道传玄,宏阐道义,道众大悟,各受戒律。邱未久住,留诗二十一首,西行而去。刘长生留下讲解经典,数年后西行莱州灵虚观,从此上清宫道众归宗于刘长生的随山派。

崂山太清宫从肇基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作为道教全真随山派的祖庭,也有七百余年。太清宫由三个大殿、四个配殿、一个长老院及客房等一百四十七间组成,形成一个中型古建筑群。即:三清殿主要奉祀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东华殿主要奉祀东华帝君;西王母殿主要奉祀西王母;三皇殿主要奉祀神农大帝、伏义大帝,轩辕大帝;三宫殿主要奉祀三宫大帝;耿真人祠主要奉祀扶教耿真人;救苦殿主要奉祀孚佑帝君 (即吕洞宾)。

金大安元年,邱长春由胶西重来本宫说法,阐教数年,复留诗十首刻于本宫三清殿后的巨石上。此时,元太祖成吉思汗,听说邱长春懂得养生修炼的方法,旨派扎八儿、刘仲禄两使者诏请。邱应命率领十八名弟子,长途拔涉到达雪山,朝见成吉思汗于西征的营帐中。据《元史》中的《释老传》、明代陶宗仪的《辍耕录》等记载: “处机每言,欲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及问为治之方,则对以敬天爱民为本,问及长生久视之道,则告以清心寡欲为要。”召后,上诏太师阿里鲜护送东归。赐金虎符文,主管天下教事。这个“圣旨”刻在三皇殿东西两壁石上,至今犹存。

元至顺年间,江西龙虎山天师后裔张三峰,第二次来崂山潜修数年,崂山左侧靠海岸石塔叫三峰塔,塔底有洞叫做仙窟,是张三峰的静修之处。张氏在崂山留有很多 “仙迹”,并著有《训世文》遗留。明万历十三年间,因佛道之争,太清宫碑记神象尽被抛于海,太清宫被改为海印寺。后经隐居在崂山黄石宫的道士耿义兰等上控力争,至万历二十八年得以复宫,颁道藏经,耿义兰被敕封为扶教真人。

到了清光绪十五年,德国侵略者强租胶州湾。一九一四年日寇攻占青岛,崂山又处于日寇统治下。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爆发。国民党反动政府在日军未到之前,便仓皇撤退。国民党反动军队,借抗战为名,潜入崂山,敲诈勒索,肆意杀害道众,加之日寇不断进山骚扰,对名胜宫观恣意焚烧,山上的林木砍伐净尽,八年时间,崂山遭空前的破坏。

一九四九年青岛解放了,崂山回到人民的怀抱。太清宫道众享有充分的宗教信仰自由。在林彪 “四人帮”横行的日子里,党和政府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保护文物的政策遭到破坏。太清宫被洗劫一空,珍藏上千年的文物被焚烧,神象被砸毁,名胜古迹破坏殆尽。幸好青岛市委将“明万历御赐道藏”事先转移它处,才得以保存下来。庙舍亦很完好。

粉碎 “四人帮”后,政府重申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保护文物政策,决定修复崂山太清宫。由于党和政府的大力协助,在城建局的密切配合下,在各方面人士的支持下,不到一年,完成了一百四十七间殿堂的修复工作,包括大小彩塑神像二十六尊,大型壁画两幅。殿堂内供案、供器、神龛、慢帐等都陈设一新,使太清宫恢复了历史面貌。在这次修建工程中特别注意到道教是我国汉民族固有的宗教,因此在建筑结构、殿堂布置、神象塑造上强调历史性和民族性。同时对历史名人留下的石刻手迹也作了整理和修复,现已全部竣工,对外开放。

看完这些资料,王浩宇心里想到,有时间一定要去崂山,拜会一下此人。

说不定,刚才那名老者,就是一名仙人呢!

这时陈磊说道:“王哥,都在城里转悠了老半天了,我们这是要去哪里啊!”

“能不能给一个确定的目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