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孤臣> 章节目录> 第一零一六章 临行问计熊廷弼 袁崇焕筑关宁锦
第一零一六章 临行问计熊廷弼 袁崇焕筑关宁锦
袁崇焕心情无比沉重地赶回北京,把前线战况向吏部尚书周嘉谟汇报,周嘉谟震惊不已,立刻进宫面圣。
不想天启皇帝却胸有成竹地说:“周大人,前方将士总喜欢谎报军情,夸大敌人的实力,这样才好向朝廷要粮饷,要兵源。熊廷弼此人朕深知之,颇有谋略,暂时可保辽东无虞。
熊廷弼于万历三十六年巡按辽东,当时辽东大旱,熊廷弼巡行途经金州,在城隍庙求雨,对城隍说‘约七日雨,不雨毁其庙’。过期三天,没有下雨。他拿出自己的宝剑,派人去斩城隍,那人未到城隍庙,果然风雨大作!辽东之人视若神明!
熊廷弼居官清正,拒绝送礼,整顿粮饷,严肃军纪,雷厉风行,收到实效。
后来到了万历四十七年,杨镐在萨尔浒大败之后,熊廷弼代杨镐为辽东经略。熊经略接受任命后,未出京,开原失,刚出关,铁岭陷,关外防线,一片混乱。他派佥事韩原善前往沈阳招抚流民,原善害怕不肯前去;又派佥事阎鸣泰去,阎鸣泰刚到虎皮驿,听说敌势浩大,吓得大哭而返。熊廷弼亲自巡历,从虎皮驿抵沈阳,又乘雪夜,赶赴抚顺,一路安抚军民,整顿防务,大见成效!
天命汗努尔哈赤很怵熊廷弼,称他为“熊蛮子”,不敢轻举妄动。后来熊廷弼与魏忠贤不和,受到阉党的诽谤,被迫离职,回乡听勘。努尔哈赤这才趁虚而入,举兵攻下沈阳、辽阳。现在大臣刘一燝保奏熊廷弼,朝廷再次起用他为辽东经略,以王化贞为辽东巡抚。辽东虽然军情紧急,但有熊廷弼在,并无大祸。”
周嘉谟跪奏:“臣派人亲自去前线看过,努尔哈赤部下作战悍不畏死,弓强马壮,我军士卒缺乏训练,臣乞陛下调‘九兵’增援辽东前线,并向西洋购买‘红衣大炮’巩固边防。”
天启皇帝点点头说:“准奏,这就下旨命兵部去办,你先回去吧。”
周嘉谟跪安出来,回到吏部,把情形告知袁崇焕。袁崇焕大吃一惊,说:“久闻熊廷弼与巡抚王化贞不和,王化贞分兵驻守在广宁,如此将相不和,岂不误事?”
周嘉谟点点头说:“王化贞还是有能力的,他驻防河西,蒙古人十分敬佩他,不敢作乱。他与熊廷弼只是用兵方略上的分歧。王化贞部署将领,沿河设立六所军营,每营设置参将一人,守备一人,各自画地分守。西平、镇武、柳河、盘山等要害地分别设立防哨。此议报上后,熊廷弼不以为然,上书说:‘河面狭窄不可靠,城堡太小难容驻兵,现在只应牢牢地守住广宁。如果分兵在河上驻守,部队分散力量就弱小了。敌人用轻骑兵偷偷渡过河来,专攻一所营房,我军力量必然不支。一营溃败,其他各营就都会败,西平等地的防哨也不能守住。河边只适于设立游击队,轮番出入,使敌人莫知浅深,不该屯聚一处,给敌人乘隙袭击的机会。’天启皇帝深以为然,下诏表扬了熊廷弼。
另外,王化贞平素不学习军事,轻视大敌,好说大话。文武将吏的规劝一点也听不进去,与熊廷弼尤其抵触得厉害。王化贞主张联合蒙古各部攻击后金,熊廷弼主张请朝鲜出兵相助,朝中尚书张鹤鸣支持王化贞,对他有求必应,处处掣肘熊廷弼,因此督抚不和!”
袁崇焕颔首道:“我也听说了,广宁有十四万军队,而熊廷弼的山海关上却没有一兵一卒,只是徒有经略这么个虚名而已。从延绥调来的部队不能作战,熊廷弼请把主帅杜文焕治罪,张鹤鸣却宽恕了他。熊廷弼奏请任用佟卜年,张鹤鸣递上奏章反对。熊廷弼奏请派遣之垣去朝鲜,张鹤鸣故意扣发他的饷银。于是两人之间相互怨恨,事事争吵。熊廷弼这个人也器量狭小,刚愎自用,火气一触即发,盛气凌人,朝臣大多都厌恶他。如此下去,辽东局势堪忧!”
周嘉谟叹了口气说:“还有一个原因,王化贞是东林党重要成员、内阁首辅叶向高的弟子。朝廷党争厉害,东林党与魏忠贤互相恶斗,我这个尚书都不敢多言,朝政如此,军事可知,听天由命吧......”
袁崇焕听了悲愤不已,却又无可奈何,只得在北京城先住下,等待机会。
果然过不多久,祸事来了!后金军统帅努尔哈赤,趁着明朝党争恶斗,亲自统领八旗大军,渡过辽河,进兵西平!经过激战,西平失守。后金进军广宁,广宁游击孙得功投敌作为内应,巡抚王化贞狼狈出逃。后金军没有发一矢、挥一刀,占领广宁。
努尔哈赤的军队,继续南进,攻入义州,逼近宁远。明辽东经略熊廷弼、巡抚王化贞,带领逃将溃兵、大量难民,以十万计,向山海关全面溃退,饥民哀号,哭声震野。
努尔哈赤占领广宁,并接连攻陷义州、平阳桥、西兴堡等四十余座城堡,把广宁等地数百万饷帑、粮食、军器、火药、马牛、布帛等,车推驴驮,运回辽阳。
辽东经略熊廷弼因“失陷广宁罪”拿问进京,后来于天启五年八月,被处斩于京师菜市口,并传首九边。天启皇帝随即任命王在晋为辽东经略,辽东经略王在晋认为,明朝先失陷抚顺、清河、开原、铁岭、辽阳、沈阳,又失陷广宁,丢弃全辽,无局可守。
朝中人心惶惶,吏部尚书周嘉谟和御史侯恂联名保奏袁崇焕,说袁崇焕雄才大略,才堪大用!天启皇帝破格升袁崇焕为职方主事,正六品。
(明朝兵部下设武选、职方、车驾、武库四司,每司设司长(郎中)一人,正五品;副司长(员外郎)一人,从五品;主事两到六人不等,正六品。)
袁崇焕终于参与国家大事,主动请命,单骑出关,巡视形势。
袁崇焕再次来到山海关。山海关有“边郡之咽喉,京师之保障”之称,于明洪武十四年筑城建关设卫,因其依山襟海,故名山海关。山海关城周长约四千米,与长城相连,以城为关,城高十四米,厚七米,有四座主要城门,多种防御建筑。包括“天下第一关”的箭楼、靖边楼、牧营楼、临闾楼、瓮城以及一千多米长的明代平原长城。
袁崇焕博闻强记,骑在马上边看边用笔画下山海关的形势图,何处屯兵,何处蓄粮,何处安置火炮,一一标画明白,回京后献给皇上。
天启皇帝看完大喜,升袁崇焕为山东按察司佥事、山海监军。
皇帝问袁崇焕,须用多少兵马把守山海关?袁崇焕果敢地说,只要自己一人足矣!豪言一出,满朝文武震惊!当时朝臣已有不少人暗中收拾珍宝准备南逃,京城文武,谈道辽东战事,无人敢请命前往!
袁崇焕同当时文武官员惧怕出关、畏敌如虎相反,敢于冒险、敢挑重担,的确胆略过人。袁崇焕任职后,上《擢佥事监军奏方略疏》。他在奏疏中一扫文臣武将中普遍存在的悲观、恐惧情绪,力请练兵选将,整械造船,固守山海关,远图恢复。
疏中言道:“不但巩固山海,即已失之封疆,行将复之。”袁崇焕赴任前,专门前往拜见革职听勘在京的熊廷弼。熊廷弼已被打入天牢,袁崇焕特地进宫请旨,说要见见熊廷弼,探讨辽东战败的原因,对将来大有好处。天启皇帝犹豫半天才答应下来,派钦差送袁崇焕去见熊廷弼。
钦差带着皇帝谕旨,一路护送袁崇焕进入戒备森严的天牢,连进几道门,弯弯曲曲,来到最里面的天字号牢房。袁崇焕上前一看,里面一个五十来岁的胖老头,蓬头垢面,蜷缩在角落里,袁崇焕连喊了几声“熊经略”,他才抬起头来。
袁崇焕看了不胜哀悯,自我介绍了一番,恭恭敬敬地说:“熊经略,下官即将赴任辽东,大人有何计策教我破敌?”
熊廷弼沉思了半天,反问:“袁大人准备怎么办?”袁崇焕沉吟道:“敌军新胜,锐气正旺,不宜轻易出战。兵法云,避其朝锐,击其暮归。我意先坚守,伺机再出击!”
熊廷弼大喜,喜极而泣,从木栅栏里伸出手,紧紧握住袁崇焕的手说:“大人真是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有大人前往,辽东无忧矣!老夫并非败于努尔哈赤之手,而是败于朝廷党争!堂堂一个经略,却调不动千人以上的兵马!王化贞手握十四万重兵,却不听老夫号令!朝中大臣,还为王化贞撑腰,处处斥责老夫不对,这仗还怎么打?”
袁崇焕安慰熊廷弼一番,二人商议恢复辽东方略,诚恳交谈,竟然一直谈道晚上!
钦差催促袁崇焕出去,说自己要回宫复命了。熊廷弼紧紧握着袁崇焕的手叮嘱道:“袁大人,前车之鉴呀!要想打胜仗,必须手中握有重兵,这样才能掌握主动!若是调不动兵马,我劝大人还是别去辽东了。”接着把自己部将孙承宗提出的,“以辽人守辽土”的策略和盘托出。
袁崇焕深以为然,再三拜谢熊廷弼,跟着钦差进宫,连夜求见天启皇帝。
天启皇帝听说袁崇焕要重建一支军队,面露难色,说:“全国军队庞大,每年要养活这些士兵,耗费钱粮无数!若是再建一支军队,恐怕财力不支......是否调其他关隘的劲旅,前去辽东作战?”
袁崇焕激动地跪奏:“陛下!我朝军队是多,但各有防地,除了后金,还要防备鞑靼、蒙古、瓦剌,不能轻易调动!太祖皇帝设立‘九边’,就是防范这些异族入寇。而且‘九边’的兵马,曾经调一部分去辽东,却毫无建树,不堪大用!辽东虽然吃紧,但江南富庶之地未受影响,税赋征收正常,应该负担得起重建一支‘关宁军’。熊廷弼的部将孙承宗提出的‘以辽人守辽土’的策略,确是上策!辽东惨遭后进军蹂躏,百姓无不痛恨,自古哀兵必胜!微臣就地招募军马,定然是一呼百应!让辽东本地人以“耕战”结合的方式自行防御,平时耕地种粮,充作军粮,战时化民为兵,拿起武器杀敌,朝廷也花不了多少银子!”
天启皇帝犹豫半天,说:“兹事体大,待明日朝议后再决。”袁崇焕磕头退出,第二天早朝,君臣经过一番激烈的辩论,最后皇帝采纳了袁崇焕的策略,即 “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开始用本地将领招募本地精壮,组建关宁军,部分军费物资由朝廷调拨。
第二天,袁崇焕去兵部领了皇帝特拨的十万两军费,带着乌有贵出发赴任。袁崇焕心情大好,写了一首《边中送别》,抒发出京赴辽的雄心与抱负:五载离家别路悠,送君寒浸宝刀头。欲知肺腑同生死,何用安危问去留。杖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故园亲侣如相问,愧我边尘尚未收。
袁崇焕赴任后,先驻山海关,不久移驻中前所。当时山海关外广大地域,为漠南蒙古哈剌慎等部占据,袁崇焕便驻守关内。
这时朝廷采纳蓟辽总督王象乾的奏议,对边外蒙古部落实行“抚赏”政策,就是颁发赏银,争取他们同明朝结盟,共同抵御后金。一些蒙古部落首领接受了“抚赏”,辽东经略王在晋令袁崇焕移到山海关外中前所,便于与蒙古部联络。
袁崇焕很快与蒙古哈剌慎等部打成一片,惦记着筹建“关宁军”的事,几次上疏请求,王在晋同意袁崇焕迁往前屯,已近前线。
袁崇焕受命之后,带了乌有贵连夜赶路。为了不被后金军哨探发现,袁崇焕决定走小路。一路尽是荒山野岭,沿途不住地听到虎豹的叫声,胆大如乌有贵都面有惧色,袁崇焕却毫不在乎,终于在天明时,赶到前屯城内。
将士们得知袁崇焕是夜间走小路赶来,都赞叹他的勇敢与胆量,士气大振!
王在晋更加信任、器重袁崇焕,于七月初上表朝廷,题请任命袁崇焕为宁前兵备佥事,负责招募兵勇,安置辽民流亡、失业者,以及明军的溃兵。
袁崇焕带着乌有贵开始招募兵勇,一试膂力,二试胆略,三试忠诚!袁崇焕并且写家书送回老家,从家乡招募了一批兵勇。他推荐叔父袁玉佩负责招募广东兵,又从广西调集狼兵,由他的亲戚、为人慷慨且善武艺的林凤翔带领。他们中包括袁崇焕生平所结纳的死士谢尚政、洪安澜、罗立等人,朝廷一一批准。(狼兵制度肇始于明代,是明代军制的重要组成环节。于明代“剿贼”、“御倭”多有使用。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管束手段,军纪混乱,烧杀害民之举很多,以至百姓有惧狼兵甚于贼之说,亦称广西猴兵、猿兵等。)
就在袁崇焕刻苦训练士兵的时候,与辽东经略王在晋发生了争议。
王在晋提出在山海关外叫八里铺的地方,再建一座城,设官兵四万,护卫山海关,以为掎角之势,防止努尔哈赤忽然进攻山海关,措手不及!
袁崇焕却认为,不应当在近在咫尺的八里铺筑城,这是消极防御,而应当在山海关外二百里的地方--宁远,修筑坚城,设立宁远卫,捍卫山海关,拱卫京师。两人意见不合,发生尖锐争论。
与王在晋争辩无果后,袁崇焕直接上书给首辅叶向高。叶向高认为不能凭主观猜测,于是皇帝派曾做过自己老师的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孙承宗前往辽东巡视,了解边情,决策方略。加封孙承宗为太子太保,并赏赐蟒袍、玉带、银币等。
孙承宗到后,王在晋主张尽弃山海关外城池、台堡、土地、军民,退守山海关的消极防御兵略,遭到了巡边大学士孙承宗的批评。王在晋虽经孙承宗“推心告语,凡七昼夜”的规劝,仍固执己见,冥顽不化。孙承宗只好上奏朝廷,免去王在晋辽东经略的职务,奏经旨准,自任督师。
孙承宗上任后,采纳袁崇焕等人的建议,奏报关外防守方略--修宁远卫城,建关宁锦防线(山海关—宁远—锦州)朝廷准奏,孙承宗、袁崇焕等在辽西建立山海关至锦州的关宁锦军事防线,阻遏后金军渡河西进,卫守关门,以固京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