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书网 勤书网
登录 | 注册

第三十七则 水稻田的传统除草

作者:河杨 | 发布时间 | 2021-07-26 | 字数:1253

第三十七则 水稻田的传统除草

水稻大田除草,历史上是农民们的一项主要农活,也是水稻生长期中最费工的农活,被纳入“田间管理”之内。

水稻整个生长期中,差不多常常需要除草。因此有“稻耘黄秧草耘芽”、“稻耘七遍猪没糠,棉锄七遍白如霜”的说法。水稻除草有专门的工具。栽插后十多天,就应该耘田,之后,比较荒的田块,人工充足的话,每个星期就应该进行一次。因此,除草占用的人工和时间,是农活中最多的。普通水田,从栽上到收获,至少要进行三次除草。少掉了三次。免不了会被荒芜。

东圩以及周边地区,使用的水稻除草工具,主要是两种:一是耘第一遍田用的“钨筒”。它是木工做成的,像是船底形状的木头工具,长约一尺五寸,宽约五寸。尖头宽尾,两根弯形的木条,包着三根横木,上面钉着14根方形铁钉。用长圆竹做成长柄,人们使用它在稻行间来回推拉,将才生长的野草除掉。这样的除草,田中要有浅水,被拉起来的野草,会浮在水面上。

水稻经过了第一次“耘田”后,之后的除草,叫做“坮田”(念胎田,踏的意思)。坮田是将水排去,用坮耙在稻行间摩擦,将野草踏进泥土里。坮耙是铁匠制造的铁农具。长方形,长约五寸,宽约四寸,安装约两米的棍子做手柄。好的坮田人,“坮”出来的田,平整光滑,明亮如镜。至于每一季稻应该“坮”几遍,没有明确规定,主要根据田块草荒程度和劳动力情况。东圩这里的稻田,一般坮三次以上。由于稻田每耘、坮一次,田中的泥土便更加融和,对稻子有促进生长的作用。因此,哪怕田中没草,人们都努力争取多坮一次。耘田、坮田的进度,根据田的草荒情况,一般每天每人是一到两亩。

由于除草工具有着一定的规格,所以,行政干部在推广密植的时候,对密度要求过高,人们总怕除草困难,接受不了。当时行政部门改革的除草工具,因为制作的太小,在大田里使用,不够平稳,不利于田间除草。因此,当局发给的钨筒、坮耙,一直没有普及起来。生产队时期人们使用的除草工具,都是农民自己“改革”的,比传统的小,比推行的大,是“中型”的钨筒、坮耙。

耘田或者坮田,在许多的农活中,算比较轻松的。都是站在稻行里使用工具,推推拉拉,劳动强度不大。因此,在耘田、坮田时,人们总是一边劳动,一边唱歌。农村里有口皆碑的民歌,大多数叫做“耘田歌”。唱这种歌时,总是一个人开腔,许多人跟唱。在耘田的季节里,每当走进风清气爽的田野里,总能听得到曲调悠扬,引人陶醉的耘田歌声。

如今,除草剂已经普及使用,钨筒和坮耙都成为“古董”了,可是,它们在农业上长久的作用,应该记录在农业历史的档案簿上。

钨筒、坮耙除草,只能除掉水稻田中常规杂草。常规耕作的良田,都可以用这两样农具解决草荒,而已经生长成势的、太厚的恶性杂草则难以除掉。 “大跃进”以后,田土都荒芜了,广袤的草荒必须由人工用手拔除。人们长期地拔草,不仅累人,进度还很慢,大面积草荒难得及时消灭。当时,东圩生产队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一面努力地人工拔草,一面“瞒上不瞒下”地,以分自留地的名义,将最荒的田块分给私人耕种,并且每年轮换。经过了四五年的时间,才算逐步地消灭了猖獗的草荒。

河杨 说:

水稻田的传统除草,是农活中占据时间最大的部分,而且有专门的除草工具。即使如此,有时候还难免出现草荒。除草剂出现后,这项劳动基本免掉了。